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健康理念深入人心,闲暇之余跑步举铁,越来越多人习以为常。在山东德州,宁津县依托五金、纺织等传统加工业,做大做强健身器材产业。
2000余家健身器材企业集聚宁津,占国内商用健身器材70%的份额,产品还销至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当地健身器材产业总产值约87.6亿元,同比增长6.2%。
这里的健身器材产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又有哪些新趋势?近日,记者走进小城,一探究竟。
从小到大——
小作坊起步
形成全链条优势
铁件碰撞的哗啷声、机器运转的咔嚓声交响成曲。山东天展健身器材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上,机械手挥舞、钳如手指,焊花飞溅间,一个个零件被焊接起来。经过组装、检测等工序,传送带送出一台台崭新的跑步机。
公司总经理赵子立介绍:“我们主营有氧、力量等健身设备,一天产能近500台。生产计划排到了8月,待生产设备近2.6万台。”
“15年前,厂房还在一座农家小院里。”赵子立回忆道,“当时县里几家健身器材企业做得风生水起,不少人有样学样建起小作坊。”
赵子立的生意从自家小院开始,越做越大,到镇上租地、招人、扩厂,大大小小租的地加起来,有2万多平方米。问题随之而来:“有客户揣着大订单来,一看是小作坊,扭头就走。”
这也是整个宁津健身器材产业曾面临的难题。“当时,县里以小企业、小作坊为主,厂房分散、简陋,生产经营不规范,品质监管难度大。”宁津县健身器材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章延民说,县里一次次召开座谈会,最终商定,要实现长远发展,还得走集约化、规模化的路子。
宁津县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起健身器材产业园区,一批健身器材企业入驻,赵子立也将企业搬进整齐漂亮的白色厂房,还引进了自动化生产设备。
“集中生产,成本降了,效率提升了;管理更规范,一条线监督,产品质量也提高了。”赵子立说,“现在客商再来看,厂房干净整齐,合作意愿都增强了。”
近年来,宁津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引导五金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等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了从材料供应、研发制造到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
“过去买材料、零件都得去外地。一台跑步机的钢管重量占到50%以上,一天得用几十吨。去青岛买,光运输成本一吨就要150元左右。”赵子立说,“产业集聚后,钢管合作商距我们1公里,价格实惠,还省了运输成本。”
“从家庭作坊到规模生产,我们用了20年,逐步构建起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章延民说,宁津县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从大到强——
加强研发创新
发力高端市场
在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展厅,记者坐上一台力量训练器,指尖在电子屏上轻轻滑动,伴随着“嗡嗡”的声响,座位缓缓升起,力量训练器开始自动调节负重。
“健身器材有了聪明的‘大脑’,手机扫码、填入信息,就能定制一套个性化锻炼方案。再用时,扫一扫就可自动调节。”该公司总经理刘新利说,通过智能技术,迈宝赫近几年生产了不少“网红产品”。
宁津县健身器材产业起步之初,迈宝赫便建起了厂子。从起初靠代工,到后来做品牌,迈宝赫在业界“站住了脚”。“但是,随着健身器材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厂家出现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越来越薄。”刘新利说。
怎样抢回竞争优势?“在健身器材国际展会上,瞧着琳琅满目的器材,真是大开眼界。”刘新利说,返回途中,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最终下了结论:发力生产智能化,增强器械服务性,让消费者爱上运动、科学运动。
“技术研发,得有人才支撑。小县城,人才难引更难留。之前招过一位,结果待了没仨月就走了。”刘新利说,“正发愁,县里‘雪中送炭’。”
宁津县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邀请专家进厂指导。“不久前,我们设计一款高端跑步机,县里帮我们与上海大学牵线搭桥。专家懂人体工学,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做支撑,我们的器材对肌肉锻炼的精准度提高。”刘新利说。
“人才难引进,我们就领着企业走出去,到北京、深圳等地建研发中心,依托当地资源进行技术攻关。”章延民说,迈宝赫的研发中心建在深圳,已研发出20余个系列、400多个品种的商用健身器材产品。
综观宁津,中小企业仍较多,贴牌、代工为主,整体处于中低端。“怎样发挥好大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再往上‘蹦一蹦’?”章延民介绍,去年,县里成立健身器材产业协会,由迈宝赫、宝德龙等几家大企业牵头,既制定生产标准,还组建了技术联盟。
对于技术联盟的优势,刚成立几年的山东布莱特威健身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段铁民深有感触。他说:“研发遇难题,开个碰头会,问一问、唠一唠,再去人家的工厂转一转,能学到不少。有了引领,咱也努力搞创新,比学赶超嘛!”
从强向优——
拓展应用场景
激发“体育+”新动能
跟随山东宝德龙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世晶的脚步,记者来到一台“特殊”的跑步机前:两侧扶手偏长,上面缠着吊带、牵引绳;轻触屏幕,机器徐徐启动,速度缓慢。
“1小时跑50米,两脚一抬一落还得等上个空当。”赵世晶演示着,“这是为偏瘫患者‘量身定制’的,缓慢而柔和的被动训练,有利于下肢功能康复。”
健身器材企业,为啥涉足康复医疗?多年前,宝德龙面临着行业竞争,转型势在必行,于是,管理层外出“取经”。
“有一次同专家聊天,我们得知,有康复需求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这个群体锻炼困难,甚至只能动动手指、翻翻身体。”赵世晶说,“当时听得心里难受,但也受启发:能不能借助智能制造技术,以健身器材帮老人做康复?”
几年间,一个总投资10.8亿元的新产业园成功落地,占地面积360余亩。宝德龙相继推出了腿部伸展弯曲机、胸部推举机等6款康复医疗体育器材,共取得17项专利。
从健身到健康,“体育+康复”的发展思路,给予了行业新的启发——
“发展至今,健身器材产业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想‘再上层楼’,还要寻求新的突破,向医疗康复、体育竞技、智慧体育等领域拓展,与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章延民说。
如今,一批健身器材企业开始试水“体育+”,拓展产品应用场景。在宁津走一走,医院、酒店、景点、美食街区……随处可见健身器材,伴随开展了许多公益性群众性体育赛事。章延民说,“我们希望通过更多场景开发,带动产业提档升级,助力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把全民健身引向深入。”
“拓展场景的本质,是通过器械给客户提供一种服务。无论怎么‘+’,服务都要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当地一家健身器材企业的负责人周月明说,“让客户满意了,就是最大的品牌。”
本期统筹:程聚新
本报记者 李 蕊 陶相安
本报记者 李 蕊 陶相安